2012年5月15日 星期二

明報訪問

上兩個星期接受左明報訪問, 報導係上星期出左啦~

今次既專題係分享慳錢既意義. 仲有其他三個人一齊既.






原來都有人同我一樣, 覺得生活質數不等同消費. 無需用錢亦可享有快樂既生活!

在家過節





【明報專訊】在家過節






【明報專訊】DaDa,文職


每月收入:不便透露


每月支出:佔家庭收入50%,供樓開支佔當中約35%


慳錢兼賺家庭樂


DaDa與丈夫在1997年置業,2008年遇上金融海嘯,物業變成負資產。貸款利息增加、薪金減少,供樓開支成了最大負擔,而且無法縮減,她唯有在其他方面慳家幫補。2008年起,她以「慳.師奶」的身分撰寫網誌,將慳家心得公諸同好。


遊博物館開放日 親子活動不花費


開始慳家生涯後,首先犧牲的是娛樂,「不到戲院看電影、不去旅行」。DaDa會購買或者向朋友借影碟,「其實大家都很樂意借出物品,許多東西不用花錢買」。與子女的親子活動也可以是免費的,她推介政府部門開放日、社區團體嘉年華、博物館免費日等。她又會減少購物次數,先把要買的東西寫下,盡量按照清單購物,避免無謂支出。她指出,超市內設有清貨架,貨品多是舊包裝或贈品,品質沒問題,她便曾以1元購得微波爐盒。工廠區的開倉舖也是其購物熱點,最常買是衣物、鞋履,以兒童鞋為例,價格比市面最少便宜四分之一。


自製護膚品清潔劑


家中的洗頭水、潤膚乳、洗衣液等,都由DaDa參考書籍及網上資料後,自己動手做。「以清潔用品為例,自己做的成本大概是售價的十分之一,既慳錢又環保。」不過DaDa也有底線,子女健康比慳錢重要,「以前同一分量的食物會選擇便宜的,有了子女後,會比較一下質量、成分」。


DaDa認為,生活素質與開支不是掛的,有時花費少,得到的反而更多,「例如有父母會讓孩子參加烹飪班,我則會在家與子女一起做,孩子有得益之餘,我們又有親子交流,而且花費比外出上課少」。節日時,她會與家人在家吃飯慶祝,親自揀選的食材,可能比餐廳的更優質,又有更多時間與家人聊天,「大時大節出外用膳,時間很緊迫」。她指出,生活素質不應只計算物質多寡,與家人的相處也是其中一部分。


「慳.師奶慳家日誌」:blog.yahoo.com/HcNine
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